二老閣始末記
浙東藏書之家,除范氏天一閣外,當(dāng)推鄭氏二老閣。二老閣經(jīng)歷了220多年,其歷史之久,在我國古代藏書樓中也是罕見的。
二老閣的由來
二老閣是慈城鎮(zhèn)人鄭性承其父鄭梁遺志建立的。鄭梁字禹梅,初號香眉,因慕白樂天和蘇東坡的為人,自呼“香眉山主”,拜黃宗羲為師。鄭性字義門,號南溪,康熙四年(1665)十一月二十六日生,一生未曾做官,師南雷黃氏之學(xué),表彰不遺余力。康熙五十九年(1720)選為歲貢生,他不去受官,而漫游四方,自署“五岳游人”。五岳中只有衡山未至,晚年時將南行以畢其志,未幾卒,時為乾隆八年(1743)七月十日。
鄭梁和鄭性平生勤于學(xué)問,尊敬師長。鄭梁臨終前對他兒子說:“秦川府君,吾身所自出也,而道則兼師也。不幸而體歸山陵,魂歸碧落,不得朝夕于其側(cè),吾心悵焉。梨洲先生,吾學(xué)所自出也,而情猶吾父也。其歿也,吾晝見諸想象,夜見于夢寐,于頃刻之間。秦川府君在日,梨洲先生至輒喜,梨洲先生之于府君亦然。吾一日不見秦川府與梨洲先生,則漠然無所向,悵悵焉失所依舊。吾死,汝其建一閣,立于先生主,梨洲居左,秦川府君居右,而吾則侍于其側(cè),歲時致祭惟謹(jǐn)。”后來,鄭性在家鄉(xiāng)半浦建一閣(今寧波慈城半浦村),紀(jì)念鄭溱和黃宗羲這兩位老人,故稱“二老閣”。
二老之一的黃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學(xué)者,我國封建社會晚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史學(xué)家。黃宗羲,字太沖,號梨洲,學(xué)者稱“南雷先生”,余姚通德鄉(xiāng)黃竹浦人。青年時期即發(fā)奮好學(xué),經(jīng)史百家無所不窺。朝廷請他參加修明史,他固辭不去,卻同意他的兒子黃百家和門人萬斯同、萬言任纂修。他在送別萬斯同的詩中寫道:“四方聲價歸明水,一代賢奸托布衣。”并將自己著作中有關(guān)明史的資料貢獻(xiàn)出來。黃宗羲一生著術(shù)繁富,著名的有《明夷待訪錄》、《明儒學(xué)案》等。康熙三十四年(1695),年八十六而卒。據(jù)徐嵩《二老閣記》和《鄭氏家譜》卷十四記載,二老閣始建于康熙六十年(1721),次年因鬧饑荒而輟工,雍正元年(1723)完工。(后來,謝為雯《登二老閣記》云:“閱二十六年,歲戊午四月初九日閣始成。”戊午為乾隆三年(1738),此說不確。)閣中所藏除鄭氏先代遺書二萬余卷外,還有黃宗羲的藏書三萬卷,共計五萬余卷。鄭氏從鄭溱的父親鄭啟開始就藏書,鄭勛《二硯窩書目記》說:“余家自先濮州公以文章顯,代有傳集,至憲副公積藏書二萬卷。”黃宗羲所藏之書則更為豐富。全祖望《二老閣藏書記》中說:“太沖先生最喜收書,其搜羅大江以南諸家殆遍,所得最多者,前者澹生堂祁氏,后則傳是樓徐氏,然未及編次為目也。垂老遭大水,卷軸盡壞,身后一火,失去大半。吾友鄭丈南溪理而出之,其散亂者復(fù)整,其破損者復(fù)完,尚可得三萬卷。而如薛居正《五代史》,乃天壤間罕遇者,已失去,可惜也。”
鄭性親自到黃竹浦,把南雷圖書用船載運到半浦。他深有感慨地寫了一首詩以記其事:“劫后殘編四五千,辭黃歸鄭上江船。可憐手澤消逾半,敢道心香紹得全。往似今朝從我載,未知異日請誰傳。中間做個郵亭卒,一站程挑一站肩。”后來,鄭性編《二老閣書目》,并整理黃宗羲遺稿,那時,四方學(xué)者訪求南雷之學(xué),不去竹浦而至半浦。二老閣在學(xué)術(shù)界享有盛名。
二老閣的建筑和藏書
二老閣建造在鄭梁翰林第東首,坐北朝南,為二層樓歇山式建筑。面闊三間,閣前有明堂,閣后有池塘,圍墻北面即半生亭,栽竹木花卉,是鄭梁游詠之所。二老閣樓上中間一間供奉黃宗羲、鄭溱、鄭梁神位,左右兩間貯黃氏遺書,樓下收藏鄭氏遺書。
鄭性去世后,藏書由他的長子鄭大節(jié)管理。大節(jié)怕善本遭失,就把宋元珍槧及稀見的抄本抽出來藏于私室。后來這許多珍本再也沒有回閣,此為二老閣藏書的第一次散失。
乾隆三十八年(1773),清政府纂修《四庫全書》,命各省進(jìn)呈圖書作為底本。當(dāng)時二老閣就進(jìn)呈了一批書。二老閣進(jìn)呈書的目錄見于嘉慶十三年(1808)編印的《天一閣書目》卷首,計44種。光緒十年(1884)重編《天一閣見存書目》時,編者據(jù)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》及《浙江書錄》,增補為65種,其中《四庫全書》收錄的有12種,存目者26種。然而,據(jù)涵秋閣抄本《各省進(jìn)呈書目》中《浙江省第五次鄭大節(jié)呈送書目》載,當(dāng)時二老閣進(jìn)呈書有82種,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》稱“鄭大節(jié)家藏本”。后來這批“進(jìn)呈書皆未領(lǐng)回”,此為二老閣藏書的第二次散失。
乾隆五十一年(1786)夏天,鄭氏翰林第東廂房因燒飯不慎而失火,東面廊屋居室燒盡,唯二老閣未危及。然而當(dāng)?shù)貝荷賲s趁火打劫,登二老閣,見有巨庫以為貨物,發(fā)現(xiàn)皆古書。盜者私語:“吾聞鄭氏藏書十余世矣,其中必有重值者。”遂爭取而去,所存僅十之一二,且多殘編斷簡,不堪收拾。此為二老閣藏書的第三次散失。
后來,鄭性的曾孫鄭勛留意于市肆,物色舊藏散出之書。或雖非故物,倘遇以前曾經(jīng)藏過相同的書籍時,均設(shè)法買回,或向收藏者借抄。這樣經(jīng)過十多年,積書二千余卷。可是,這些書籍沒有藏入二老閣,鄭勛在宅旁別儲一室,稱“二硯窩”。二硯窩藏書在嘉慶、道光間亦毀于火。二老閣自雍正元年(1723)建成至咸豐十一年(1861),經(jīng)歷了138個春秋。此時,書樓年久失修,適逢暴雨,棟宇傾塌,殘破不堪。鄭性的五世孫鄭觀海發(fā)起重修,使樓閣漸復(fù)舊觀,但所藏書籍只有一萬卷,且多蟲蛀破爛,幸刻書的版子尚存。
自同治初年至清朝末年這80年間,二老閣藏書沒有受到大的變動,但是管理制度漸漸松弛,書樓又陳舊破漏。民國初年,由鄭性七世孫公議,將所存藏書和書板賣給上海書賈,其他剩余的殘破書籍陸續(xù)論斤估值賣給鎮(zhèn)海人倪椿如。倪氏住在寧波江北岸揚善路,新中國成立初書籍盡毀于火。至此,二老閣的藏書便散失殆盡。
1943年,鄭氏后人鄭志遠(yuǎn)、鄭懷玉、鄭榮祖把搖搖欲墜的二老閣藏書樓拆掉變賣,于是,這座著名的藏書樓便默默地消失了。查看二老閣遺址,發(fā)現(xiàn)當(dāng)年留下來的圍墻尚存兩米左右,墻基整塊條石完好,閣后的古井和小池還依然如故,生滿青苔的幾塊假山石傾倒在池邊。目睹過二老閣的老人們尚能回憶起舊時的情景,講述生動的故事。
二老閣的刻書
二老閣不僅藏書,而且刻書。鄭性在乾隆四年(1739)就刻黃宗羲的《明儒學(xué)案》。該書共有62卷,是一部完備的明代學(xué)術(shù)思想史著作。“故城賈氏顛倒《明儒學(xué)案》之次第,(鄭性)正其誤而重刊之。”次年又刻《南溪夢》一卷、《南溪寤歌》一卷、《南溪不文》一卷、《僅真集》一卷,這四種書總稱《南溪偶刊》。他在本書自題中說:“去年為梨洲黃子刊《明儒學(xué)案》畢,梓人請曰:‘我輩在此無事,愿刻所著以糊口。’因從之,檢拾其十之五六而刊之。”可知當(dāng)時刻書的一般情況。嘉慶年間,鄭性的曾孫鄭勛再次興起刻書,所刻有黃宗羲的著作和鄭氏家著等,對于保存和傳播浙東學(xué)術(shù)文化起了重要作用。
二老閣刻書,前后歷時70年,書上均有牌記。但是究竟刻印過多少種,卻未見確切記載。現(xiàn)代寧波著名藏書家馮貞群先生曾收集了20種,計105卷,合稱《二老閣叢書》,著錄在他的《伏跗室書目》里。1997年2月,筆者去浙江圖書館訪書,見該館藏《二老閣叢書》48冊,鈐有嘉業(yè)堂藏書印,但較上述子目缺《湛園未定稿》和《野云居詩文稿》2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