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水彭山塔
慈城西南城外,有座彭山,山并不高,山頂之上卻高高立著一座塔,塔因山而得名,叫做“彭山塔”,塔的來歷有點特別,傳說是縣官為與鄰縣爭風水而建。
慈溪余姚兩縣從來挨在一起,許多事情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連區(qū)劃版圖也常常分不清楚,或者分而不清,歷史上也幾經調整更改,物產人物也常常歸屬不清,像絞在一起的油贊子。兩縣既是密不可分的兄弟,也常是爭風比試高低的對手。這關系到了明朝成化年間,更演出了一場又一場的好戲。
那年頭,寧波同時出了兩個才子,即趙文華和謝遷,兩人官至出將入相,后者在余姚尊稱閣老。兩人曾為師兄弟,封官時師兄謝遷當了余姚縣令,師弟趙文華就任鄰縣慈溪縣官。
新民上任三把火,師兄弟兩人年輕氣盛,新為父母官要為家鄉(xiāng)做點好事,兩人先是相約把縣界劃分了一遍。事后謝遷又自度讓趙文華作了弊,自己吃了虧不說,余姚父老也跟著不合算,好風水讓慈溪得多啦!此后又成天琢磨法子扳回局勢。
有一次,謝遷帶著一班人,東轉轉西看看,來到一個地方,風水先生特別感興趣,這里測測,那里量量,陰陽八卦掐指算算,說是在這里造座塔,形狀如此這般,大小這般如此,余姚就占了風水,得了天時地理。謝遷聽從啦,就招集泥水木匠,造起了一座塔。其形與眾不同,余姚地形本來就如同一只橫斜的硯臺,如此一來,能夠盛得風水,不再流失他處。
說來使人難以相信,傳說自從造塔之后,余姚確實一年好似一年,總是風調雨順,五谷豐登,人丁興旺,人們安居樂業(yè),讀書做官的也越來越多。
再說鄰縣慈溪,趙文華當任以來,先手得利,后面的戲卻不見熱鬧,人還是原來的人,地還是原來的地,眼見隔壁余姚在師兄謝遷的治理下,光景一年好過一年,把趙文華急壞了,自己失了面子不要緊,家鄉(xiāng)父老可不是好交代。趙文華思來想去,余姚造塔的事真?zhèn)€是不可不信,師兄與自家爭風水的說法也不可等閑視之。
趙文華一向靈巧,又轉念一想,既然爭風水,有風水這回事,我為何就不能與之相爭?他一著來,我可以一著回,他一招攻,我必有解數。想到做到,趙文華也帶著風水先生察看地形,出謀劃策,總算有了好辦法。
這辦法就是在慈溪縣治慈城外,也造一座塔,塔形像一支毛筆,筆尖朝上,高高往上伸,就造成彭山頂上,余姚那形如硯臺的地形,不是盛著風調雨順安居樂業(yè)的風水嗎?就用這支筆天天蘸著那風水,畫我慈溪的畫,破它余姚的風水。
彭山塔很快造好了,這一招果真靈驗,慈溪一帶竟慢慢富足起來,讀書人中還有幾個中了狀元,趙文華威望也越來越高。
這一來,余姚那邊急了,謝遷早知趙文華造彭山塔用意,只是一時無奈,還得往下走著瞧,這會真的應驗了,還得繼續(xù)過招,往日是暗用心計,這一回算是明著來了。
謝遷尋了機會,變著法兒朝廷告了一狀,末了轉彎抹角要求朝廷下令拆倒彭山塔。這一招自然難以奏效,爭風水這種事信不信由你,只能暗下較勁,冠冕堂皇卻說不通,嘉靖皇帝看了奏章,連聲說道:“不可不可,此章實難準奏,他造塔,你也造塔,還是你造在先,他為何要拆?”
謝遷狀告不成,還是召集余姚“三老”商討對策,眾人又想出一法,用“筆架”架住伸過來的“毛筆”。這就組織起能工巧匠,在余姚境內造起石拱橋,一座多孔拱橋,就是翻過來的“筆架”,同時造起的還有石牌樓,也是聳立的“筆架”。余姚人這回又得意啦!這還不算,更厲害的一招,還數在姚江邊開了一個鑊廠,樹起一支幾丈高的煙囪,白天黑夜,紅火騰騰,黑煙滾滾,要燒脫彭山塔這枝“毛筆”。
爭風水的故事還在繼續(xù),自然也有停止的時候,慈城的彭山塔至今還高高立在彭山上,彭山塔的故事還在傳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