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浦村文化禮堂:活著的燈塔
古渡天燈。
半浦村文化禮堂鄉(xiāng)風文明館設在原來的村大會堂。
“半浦大地方,三廟六祠堂,一閣一庵一義莊,村中新學堂,古渡畔姚江。橋像硯臺村似島,深宅大院真不少……”凡寫半浦村的文字,大多會引用這首民謠,以形容輝煌的村史。
作為姚江之濱有代表性的渡口古村,江北區(qū)慈城鎮(zhèn)半浦村自古至今文脈昌盛。二老閣的藏書文化,古渡口的運河史,鄭氏一族曾經(jīng)開辦的義莊,并未遠去的歷史在村民口中相傳,宗派、堂號、譜系仿佛與生俱來的歸屬,烙印在每個人身上。
在半浦村生活的人們有著他們所不自知的強大文化自信,文化禮堂在這里更多是集合、是淬煉,將古村的文化精華凝聚。
與別處文化禮堂不同的是,半浦村文化禮堂將“文化”與“禮義”的傳承并重。三大組成中,鄉(xiāng)風文明館、慈孝家風館以展陳為主,“半樸園”以互動教學、為青少年提供研學基地為主,三者有機組合。今年4月,半浦村文化禮堂被評為省級五星文化禮堂。
隨著運河時代遠去,半浦作為交通要塞的含義已經(jīng)淡化,古渡唯一遺留的石柱天燈也失去實際功能,而文化禮堂卻在某種意義上將燈塔的功能延續(xù),將一束束文明的星光照進往來之人的心里。
A地域文化與禮堂訴求無縫銜接
半浦村文化禮堂的所有建筑無一新建,皆由老房子修繕而來。
鄉(xiāng)風文明館設在20世紀50年代修建的村大會堂,作為村里的公共空間,位置醒目。據(jù)分管文化禮堂的村委會委員鄭豐介紹,鄉(xiāng)風文明館前后經(jīng)過兩次提升,格局已成規(guī)模。
一樓為村史陳列,包括古建文化、古渡商貿(mào)文化、農(nóng)耕文化幾個部分;二樓展示歷代名人、宗族文化和藏書文化。作為地理空間,半浦存在已有800多年,今日留下的古建大多為清時期建筑,青磚黛瓦白墻與現(xiàn)代化民居連成一片。稍著名的有中書第、陸善堂、益豐門頭、孫家等,有江北區(qū)文物保護點24個。
鄭豐說:“半浦的民宅有典型的江南民居特色,民宅小巧精致,官宅建制規(guī)整,是江南民居集大成的地方。”但這些地方多為私宅,沒有開放,文化禮堂的圖片展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種遺憾。
古渡文化也是半浦代表性特色。據(jù)至今仍在江上擺渡的徐師傅介紹,約30年前,半浦渡與渡頭街還是一片繁盛景象,賣貨的、修鞋的,往來商旅無數(shù),人群摩肩接踵。伴隨公路時代到來,半浦的落寞也在一夕之間,展陳中的圖文詳細記錄了這段過往。
進入二樓,鄭豐的話匣打開更多。作為半浦鄭家的后人,鄭豐是村西復訓堂鄭氏之后,與村東的佑啟堂鄭氏不同。藏書樓“二老閣”就是他們這一支的先人鄭性所建。“以前村里6個祠堂,鄭氏占了5個,可見族群龐大。”鄭豐說。
唯一的周氏宗祠惇德堂經(jīng)修繕新增了“慈孝家風館”牌子,也作為文化禮堂的一部分。“家風家訓在半浦源遠流長,在許多家譜和村民記憶里深刻存在。”鄭豐說,慈孝家風館是想讓半浦務實守信、崇學向善的家風播撒得更遠。守門的過梅娟有一本本子,記錄了去年11月開館以來到訪者的人數(shù),“來人很多,光學生就有上萬人”。
“文化禮堂建設的初衷之一就是為整理歷史、銘刻鄉(xiāng)愁,半浦有這么好的資源,文化禮堂的打造對我們來說可以說是內(nèi)容豐富、水到渠成。”鄭豐說。
B重“禮”“義”的傳承與發(fā)揚
文化禮堂,兼具文化傳承和習“禮”的含義,但在許多地方,文化生活展開良好,一個“禮”字卻苦無抓手。半浦村文化禮堂,是難得能將“禮”字帶入人心的所在。
2016年,奉化人竺彩君來到半浦,一下子為這里的“安靜”所吸引,她一眼相中當時已廢棄多年的民國建筑半浦小學,將之改造成寧波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大課堂資源基地“半樸園”。
這是一座有著歐式風格的兩層建筑,始建于1921年,由半浦同鄉(xiāng)會牽頭捐款,從半浦走出去的四明銀行董事長孫衡甫先生捐資總款一半。經(jīng)過近百年風雨,柱頭、花窗、蓮紋福字地磚,風貌依然。“看到這個學校就覺得不一樣,這里應該是讀書的地方。”竺彩君說,與學校打交道多年,她知道校園教育缺失什么,“我希望這里不僅是國學傳承基地,更是青少年學習禮義的空間。”
半浦的土壤太好,尊師重教、慈孝文化洋溢在每一寸土地,“好像天然有一種能量去喚醒孩子潛藏的基因”。幾年來,半樸園與寧波各所學校合作,讓孩子們在這里體驗古禮——開學入泮禮、感恩成長禮、13至14歲的成童禮、18歲成人禮,還有古為今用的生活禮,如中午的禮儀餐,教孩子坐姿、吃相,“長者先入席、好吃的留給長輩”,這些都是獨生子女時代容易在家庭教育中丟失的。
體驗古禮不是形式主義,竺彩君認為:“我們會通過教學導入,通過10人一組角色扮演,再加觀看視頻的方式,讓孩子有切實的體悟。”文化是要去呼喚的,孩子的心柔軟,能懂感恩,“好的教育,就像一朵云彩推動另一朵云彩,很漂亮的”。
半樸園運行以來,已有數(shù)十萬名學生來到這里,參與社會實踐。作家馮驥才在半浦參觀時聽聞此事,也為之感動,回去后在文章《半浦村記》里寫道:“不僅有珍貴的遺存,還有鮮活的文化傳承,更有漸漸好起來的生活,有自己的特色與追求……何愁保護與傳承。”
C “拾村文化”建精神家園
半浦村有村民600余戶,60%以上為老人。如何讓老人們在文化禮堂找到歸屬感也是慈城鎮(zhèn)文化口負責人需要思考的。
“文化禮堂成立以來,我們組織了不少活動,如端午裹粽子、做菖蒲、做香包,春節(jié)寫春聯(lián)、送春聯(lián),都請老人參與,半樸園搞活動人手不夠也邀請村民一起幫忙。”鄭豐告訴記者,今年6月中旬,半樸園迎來一場以“拾村文化——非遺新生、匠心傳承”為主題的非遺集市活動,村民畫扇面、古法做酒、磨刀剃頭,參與度很高。
“拾村文化”是慈城鎮(zhèn)為豐富文化禮堂活動而推出的一個文化品牌。“拾”在這里是重拾文化,彰顯一種生生不息的精神守衛(wèi),又象征著一種圓滿,預示著文化融合向前發(fā)展的美好期待。
“我們組織的‘拾村文化’巡演活動,通過‘群眾文化群眾演、文化大餐群眾點’的形式,每年精選一批節(jié)目到文化禮堂,首站就放在半浦。”工作人員黃利軍說,那次演出為半浦“量體裁衣”,以戲曲表演、非遺傳承、水秀江南與舞蹈節(jié)目為主導,用場景再現(xiàn)方式,喚起半浦村民的文化自豪感、認同感、凝聚力,取得了良好的反響。
除了這些,半浦村文化禮堂還積極開展“傳承慈孝、喜慶重陽”敬老活動,組建文物保護志愿者開展保護遺產(chǎn)宣傳行動,吸引廣大村民參與,漸成與村莊和諧共生、共同繁榮發(fā)展的精神家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