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孝典故
發(fā)布時間:2020-06-11 11:11瀏覽次數(shù):
1.鮑燦吮膿療母
明成化年間,儒生鮑燦在河南洛陽一帶經(jīng)商,每逢節(jié)日,他必給父母寄去最好的食品,自己只留一點(diǎn)。如果父母還沒收到包裹,他絕不會先吃食物。鮑母老年時,腳下生了毒瘡,醫(yī)治多年無效。鮑燦回家后就一口口吮吸凈瘡口,十余天后,鮑母親的毒瘡消除了。慈孝治家,鮑家子弟在這樣一個家庭氛圍中不僅孝順父母也能精忠報國。鮑燦曾孫鮑象賢官至兵部左侍郎,并為皇帝屢建戰(zhàn)功。
2.父子爭相受死
宋末元初,戰(zhàn)爭紛亂。徽州守軍李世達(dá)起兵叛亂,為籌備軍餉,綁架了鮑宗巖和鮑壽孫父子,威脅他們,如果不交出銀兩,就殺死其中的一個。面對屠刀,父以求他生,讓人唏噓。這個故事感動了明成祖朱棣,于是就御制“慈孝里”牌坊,并寫詩贊曰:“父遭盜縛迫兇危,生死存亡在一時……鮑家父母全仁孝,留取聲名照古今”。清乾隆皇帝也曾為鮑氏宗祠題聯(lián)曰:“慈孝天下無雙里,錦秀江南第一鄉(xiāng)。”
3.鮑逢昌千里尋父
鮑逢昌之父明末離亂時外出多年,一直杳無音信。順治三年(1646年),14歲的逢昌決定去尋找父親。千里奔波后,他終在雁門古寺尋找到了正在生病的父親。逢昌為父親的背疽吮膿療瘡,并一路跋涉,扶持父親回到家中。逢昌一進(jìn)家門又見母病危在床,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醫(yī)治,他又攀崖越洞采藥,母親服用他采來的藥后果然痊愈。
信息來源:
江北區(qū)政府門戶網(wǎng)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