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起北岸丨寧波文創(chuàng)港歷史遺存口述史——寧漁第九期
口述人:趙關華 浙江象山人 原北站起重吊機司機
在老北站56 年的歷史中,曾給市民留下過兩大印象。其一,自投入使用后,鐵路北站貨場在水路轉運、公鐵聯(lián)運等方面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。老北站運輸貨品,將各種重要物資運往全國。其二,卻是它和鐵路帶來的分割作用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,原處于城市邊緣的北站已成為江北區(qū)的中心地帶,尤其是北站貨場兩個作業(yè)場(人民路和壓賽堰作業(yè)場)和各鐵路專用線,以網(wǎng)狀的軌道布局肢解了江北的地塊,嚴重分割了城區(qū),制約了江北的經(jīng)濟和城市建設發(fā)展。這是一個在一定時期內助推寧波經(jīng)濟發(fā)展的“巨人”,也是在過去20 年里影響民生和城市建設的“怪物”。這樣一個一體兩面的矛盾綜合體,從一個側面印證了老北站的不平凡。
寧波北站曾經(jīng)的輝煌,是時代的必然。社會發(fā)展,如今更加先進的運輸系統(tǒng),代替北站成為時代的新寵兒。但是如果你踏上北站貨場這塊土地,會覺得它仍然是一個當之無愧的“巨人”。雖然現(xiàn)在的北站只剩下一些標語、路牌、倉庫、矮房等,但看著那一架遺留的龍門吊,還是能想象出它曾經(jīng)的鼎盛景象。哪怕十年前,壓賽堰貨場(北站新場)的貨運火車還經(jīng)常在環(huán)城北路的道口上進行調車作業(yè),白天和晚上各有十次左右,每次少則十幾分鐘多則半個小時。這很影響環(huán)城北路的交通,卻也是鼎盛輝煌的余光……而在兩三十年前,北站的風采只能用“一時無兩”來形容了:它是浙東沿海最重要的貨運集散地,很長一段時間里沒有“之一”用來作補充詞,它相貌平平,卻絕不平凡。而我,則是其中一名平凡的吊車司機,1979 年正式來到老北站工作。
剛來時,開的是“小小的”柴油吊機車組。工作的第一天,我就有了一個直觀的感受:“貨真是多得不得了!”多到什么地步?從上班到下班,基本上沒有正常的休息時間,就連吃飯時間都相當緊張。當時我們的班組是兩個人一組,白班十個小時,夜班十四個小時。一個月光是裝、卸,每個人的作業(yè)量就能做到兩萬多噸。但是這兩萬多噸,跟北站整體的運輸量相比,卻又只是九牛一毛。沒有親身體驗過的人甚至無法想象,當我們眼睜睜地看著貨場內的貨物越來越少,一箱箱運進倉庫,終于能喘口氣時,一眨眼的工夫,新來的火車又將貨物重新堆滿了貨場……這個工作,壓力是巨大的,不論是對我們的身體,還是心理。我們能做的,只有永不停歇地操縱吊機的檔位和搖桿;腦子里想的,只有馬不停蹄地吊起一個個箱子然后放下…… 貨物是運不完的,但一旦我們停下了手中的動作,后續(xù)的火車班次就全部會受到影響。再往遠了說,亟待物資用于生產(chǎn)的企業(yè)工廠,也會心急如焚。當時有一句話再貼切不過:鐵路就是全國人民的大動脈。要是這條大動脈斷掉了,城市的經(jīng)濟發(fā)展就有一定難度了。而我們每一個工人,都是這條線上的螺絲釘,死死地釘住這條線,保障它的安全。這種安全,有的時候,甚至會以付出生命為代價。